《《陶行知教育名篇》读后感(4)_2000字》 <p> &ldquo;教学合一&rdquo;是陶行知的教学思想,也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和教学论。</p> <p> 陶行知的教学思想,开始在《教学合一》一文中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。他说:&ldquo;一、先生的责任在教学生学;二、先生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;三、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。&rdquo;主张教学合一,反对教学分离。教与学是师生的共同活动,是教学论的起点。离开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,就谈不上有教学,这是教学理论的基本问题。</p> <p> 陶行知认为,在教学过程中,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,也不在于教学,而在于教学生学。教师如果只&ldquo;教&rdquo;或只&ldquo;教学&rdquo;,这是把学生当作&ldquo;容器&rdquo;,被动地接受知识,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,也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;教师只有&ldquo;教学生学&rdquo;,交给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钥匙,启发他们的思维,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,才能&ldquo;探知识的本源,求知识的归宿。&rdquo;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主观地&ldquo;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,配他的教材&rdquo;,而应该主动地去了解学生,了解他们的兴趣和爱好,改进教学方法,因材施教。因为学生的禀赋不同,接受能力各异,教学方法也不能强求一律,&ldquo;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&rdquo;。同时教师要&ldquo;一面教,一面学&rdquo;,不断提高自己;只有自己水平提高了,才能教好学生。这是他主张&ldquo;教学合一&rdquo;的理由。</p> <p> 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是在他看到国内&ldquo;先生只管教,学生只管受教&rdquo;的情况下提出来的,有较强的针对性;同时也阐明了他的教学主张。这一主张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教与学,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,尤其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辩证关系,在教学过程中,学生是获取知识的主体,是学习的主人。如果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、主动性,让他们自觉地学习,主动地探求,教师只管&ldquo;教&rdquo;或&ldquo;教学&rdquo;,也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。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。再则,世界上&ldquo;新知无穷&rdquo;,学生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,没有探索新知的本领,也不能适应未来的生活,学生不能永远跟着教师走。&ldquo;教学生学&rdquo;,就是教学生自己会学,这体现了学生主体的思想。同时在教学过程中,教师是领导者、组织者,也是知识的传播者,处于主导地应,理应发挥主导作用。但这种主导作用必须以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前提,否则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能发挥。&ldquo;教学生学&rdquo;,也体现了这一思想。这就将教学过程中,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一对矛盾,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得到统一,正确地反映了教与学的关系。在教学过程中,还有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诸因素,这也要在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下统一,所以教师必须了解学生,改进教学方法,&ldquo;一面教,一面学&rdquo;,深入掌握教材内容,以促进知识的转化。</p> <p>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,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、社会的唯一出路。在陶行知看来,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&ldquo;死读书、读死书、读书死&rdquo;的传统旧教育;有了生活教育,就能&ldquo;随手抓来都是学问,都是本领&rdquo;,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&ldquo;增加自己的知识,增加自己的力量,增加自己的信仰&rdquo;。陶行知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、学校、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。他说:&ldquo;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。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。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。在死教育、死学校、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&rdquo;。这一点对于我们现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同样具有指导意义的!</p> <p> 陶行知则将&ldquo;教学相长&rdquo;作为他&ldquo;教学合一&rdquo;的重要原则之一,贯穿在他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之中。他说:&ldquo;师生本无一定的高下,教学也无十分的界限。人只知教师教授,学生学习;不晓得有的时候,教师倒从学生那里得到很多的教训&rdquo;。从广义的角度看&ldquo;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。会的教人,不会的跟人学,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。&rdquo;他经常将自己的诗交给小朋友改;他办安徽公学、晓庄师范,育才学校都是贯彻这一原则,主张师生&ldquo;共学,共事,共修养的方法&rdquo;。从一定意义上说,他的&ldquo;小先生制&rdquo;、&ldquo;即知即传&rdquo;等思想,无不与&ldquo;教学相长&rdquo;有渊源关系。&ldquo;因教施教&rdquo;则是他常常运用的原则。他说:&ldquo;人不同则教的东西、教的方法、教的分量、教的次序都跟着不同了。我们要晓得受教的人在生长历程中之能力需要,然后才晓得要教他什么和怎样教他&rdquo;。他并以松树和牡丹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作比喻,说明不同的人要采取不同的教法。朱熹曾经提出,教人之法要根据&ldquo;为学之方&rdquo;,意思就是&ldquo;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&rdquo;。陶行知也借其意而用之。</p> <p>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,如果不能做到乐学,学生对上课缺乏兴趣,学习就会变得很被动,教师固然能用强硬的手段甚至用填鸭式的方法逼学生学,但这样只会造成学生厌学,对掌握知识,提高成绩没有任何帮助。同时教师自己也会不快乐,整天为了学生而苦恼,脸上总是紧绷的,没有了亲切的笑容,或许回到家,还会将这种不愉快转移到家人身上。但是如果老是稍微改变教学的方法,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,用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,联系生活实际,而不是单纯地使用枯燥的文字来教学,这样就能激起学生的兴趣。另外,尊重每一个学生,教学分层次,便适应了班级不同学生的需求,不至于顾此失彼,有利于全班学生的发展。学生学得快乐,教学教得也轻松,教学不再是教师一个人的独角戏,而是和师生互动的活动,其乐无穷。</p> <p> 教师不单是一份职业,更是一份快乐。如果把教师当成职业来做,当然也有做得很好的,但这背后很可能就是怨言、辛劳。如果把教师当作快乐的来源,一切都将不一样。然而如何才能爱上教师,拥有快乐呢?教学合一就是关键。总之,教学合一是我们每一位老师迫切要做的,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。</p> 网站名称:九猫作文网 文章来源:https://www.9mcr.com/chusanzuowen/3648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