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理想”生命匱乏的自慰工具_2000字
![](http://m.jmwcn.cn/template/tpl/image/blank.gif)
-
+
成熟大叔
溫柔淑女
甜美少女
清亮青叔
呆萌蘿莉
靚麗御姐
專稿 未經允許不得轉載
一個人誕生在這個世界上,做的第一件事必然是哭,正因為他們不想來到這個世界,卻被迫而來到這世界。從而產生了苦痛,被動地來到這世界,卻沒有主動的活法。
人,本是脆弱的,無論在肉體上還是心靈上。往往在這世界上遇到的苦痛卻無可奈何時,心中從而產生一種空虛感,然而就會不斷去尋找,尋找屬于自己的寄托世界。正因為這樣,人就會在心中自我建造一個與現(xiàn)實相反的精神世界,但這世界在現(xiàn)實生活中是永遠實現(xiàn)不了的,這便是“理想”。
在生活中,世人總說自己的理想是想當什么樣的職業(yè),事業(yè),賺錢,那并不是所謂的理想,那只不過是生活目標罷了,即便帶有著理想的色彩。理想不是指引人類走向未來的燈塔,人類從來沒有實現(xiàn)過自己的理想,從神話一直到種種形而上學的烏托邦,相信理想一定能夠實現(xiàn),正像相信天堂的存在與死后能上天堂一樣。理想不是未來,而是人類現(xiàn)實命運的參照,理想的光環(huán)越明亮就使人更深切地體驗到現(xiàn)實人生的黑暗。簡單來說就是人的欲望不能實現(xiàn)時,人就會敵視導致自己的欲望不能實現(xiàn)的事物。從而對這社會產生了一種懷疑,不滿。正因為這樣人從而在這苦痛當中,更加可以感受現(xiàn)實的黑暗。就是以自己的理想作為參照系,與現(xiàn)實相對比,而現(xiàn)實與自己的理想世界便會產生一種差異,這種差異往往是人對社會的懷疑和不滿。
莊子追求的絕對自由,或許在世人當中就是所謂的逃避現(xiàn)實,而這樣的逃避現(xiàn)實而去追求自由恰恰反映了莊子對現(xiàn)實的厭惡,鄙視,批判。在形而上學的烏托邦里,或者是在烏托邦這理想國度中所形成的種種美好事物,人人平等,沒有任何壓迫,就如同我們中國古代詩人陶淵明的桃花園與康有為的大同世界,是因為現(xiàn)實種種不公平,壓迫,黑暗的條件下而誕生的。
許多人認為天堂是一個光明的地方,向往如此美麗的地方。人對神的理解是全能全知的,希望死后能成為神,但有沒有想過天堂中的靈光不正反襯出現(xiàn)實的黑暗嗎?神的全能和全知不正意味著人的無能與無知嗎?正是在天堂的襯托下,人生的贖罪歷程才顯得如此艱難,可怕;
說到這里讀者你或許覺得這文章是如此的消極,或許是消極的,這我可以承認,但我個人認為人的發(fā)展是由自信轉向自卑的。人是不斷地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缺點,從中發(fā)現(xiàn)自己心中的黑暗,然而感到自卑。如果人只看自己的優(yōu)點,便只會成為一個生產工具,一個被社會生產出來的工具罷了。中國歷史上的封建制度便是這樣地維持了幾千年,在這幾千年當中,有某些思想進步的知識分子和革命分子曾經試圖打破這封建制度,悲劇的是這全失敗了,直到孫中山的出現(xiàn),失敗的原因并不是經濟實力、軍事力量不足,而是那些絕大部分愚昧的被封建制度洗腦的人們給消滅的,或者是那些知識分子中被封建勢力的權力與利益而誘惑的。
在中國歷史上把封建的誘惑寫出來的,那便是《西游記》的作者吳承恩。吳承恩或許不知道自己所寫的故事已經包含了封建誘惑,也許知道,但無論知或不知,不可否定的是西游記確確實實反映了封建的壓迫和誘惑。舉個例子,就那孫悟空與天庭來講,孫悟空所代表的是反抗的力量,而天庭便代表了封建勢力。孫悟空在花果山稱王時,玉帝派太上老君與孫悟空談判,說玉帝給予他官做。然而玉帝這樣做的目的并不是真的給予孫悟空一個官,而是害怕孫悟空的勢力會有朝一日太過于強大,害怕自己的統(tǒng)治地位不保,從而收買孫悟空。當劇情發(fā)展到孫悟空大鬧天宮,再被如來佛祖用五指山壓著孫悟空,那并不是一座普通的五指山,它代表著封建勢力的示威,如同對人們說:“你們不允許反抗,否則你們別想有好日子過。”然后更大的誘惑出現(xiàn)了,就是成佛,而孫悟空既想逃出五指山的壓迫,也能夠有機會成佛,那何樂而不為呢?然而一個反抗勢力就這樣被反統(tǒng)治了。
如果人類僅僅陶醉于理想中,把理想本身作為現(xiàn)實人生的絕對價值,理想便失去了它的激勵作用,變成了麻醉劑。生活中行尸走肉的人有兩種,一種是按一個社會的絕對標準規(guī)則而生存的人,另一種便是一直沉醉在理想當中的人。理想本是生命匱乏的自我安慰,相對于現(xiàn)實比較,更能體驗現(xiàn)實的黑暗,從而改變人類的缺點,然而卻某些人只存在理想世界里,根本只有個軀殼罷了。
理想是生命本身匱乏而產生來自我安慰的,人們都覺得理想本身價值是美好的,但恰恰相反,理想本身并沒有價值,它只不過是現(xiàn)實悲劇的參照?;蛟S這樣說理想本身是有價值的,在與現(xiàn)實的對照中所產生的悲劇基礎鞭策和激勵人類不斷向自身發(fā)現(xiàn)缺點并改正。在這種悲劇的沖擊自身心靈同時理想起另一種作用,那便是把心中的傷口治療好。我的心已經被現(xiàn)實無數(shù)次地踐踏著,卻每次都是理想使我再次站起來,繼續(xù)挑戰(zhàn)著現(xiàn)實??墒撬矔谷瞬桓一虿辉敢庹暚F(xiàn)實的苦難,對殘酷的人生采取逃避的態(tài)度,生活在不真實自欺欺人之中,每天沉溺于永遠無法實現(xiàn)的烏托邦,一輩子用那種行尸走肉的方式生活著,那與死人并無區(qū)別。
然而,人類并不能離開理想,否則,人就只滿足現(xiàn)狀,成為平庸的、斤斤計較的現(xiàn)實主義者,同樣與沉溺于理想相似,都是毫無作為。絕對理想主義者與絕對現(xiàn)實主義者都不再有也不能實現(xiàn)充實的生活,因為他們已經不再是人了。絕對現(xiàn)實主義者是被現(xiàn)實黑暗牽引著的木偶,而絕對理想主義者也只會被幻想擺布著。每每想到這些人,只能默默地哀嘆著說:“真是些悲哀的孩子。”
中國歷史上的孔孟主張的是“仁”,而“仁”并不是任意便能做到,或者說這就是所謂的理想,如果以它作為參照系與現(xiàn)實相對比,那么“仁”這主張便能發(fā)出萬丈光芒,可是,中國卻用如此使人必須按這種主張作為標準來做,,而“仁”這又廣泛又難以達到這境界,并不是每個人可做到的。然而,這種標準人生規(guī)則往往會使人變成表面是這種人格,而內心卻疑心重重,無惡不作的虛偽之人。而這種社會上的這些人,很容易把一個心底善良的人變成極度虛偽的人。就像老舍所寫的《駱駝祥子》的主人公那樣,由一個老實,腳踏實地的人改變成了一個悲劇的人。而我自身害怕的是我長大后成為自己現(xiàn)在所鄙視的人。
現(xiàn)實所產生的巨大的精神傷害力,不斷沖擊著生命,那便是生命的匱乏,而生命的匱乏不只是社會所帶來的,就算是理想也會令我們生命產生更大的傷害,或許這樣說,理想的實質不是生命的充實而是生命的匱乏;不是人的自我超越的現(xiàn)實完成,而是自我超越的不可能;不是人類前途的不可知,才有幻想中的種種可知;人類無法現(xiàn)實地超越自身的悲劇才是理想的實質。但必須指出,在中國長久歷史中,或者西方歷史,甚至世界的未來,理想給予人類無數(shù)次的傷害,同時也給予我們希望,是生命的自我安慰。
東莞常平中學高二:朱梓豪